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医林漫话 > 信息
编号:12116339
江南杏林一奇葩 ——龙砂医学说概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2日 中国中医药报
    在锦绣江南的长江之滨,历史名城江阴城东,矗立着两座秀丽的小山——龙山和砂山。江南杏林的一朵奇葩——“龙砂医学”就发源在这里。

    “龙砂医学”形成于宋末元初

    考察“龙砂医学”的形成,还要从宋末元初的陆文圭说起。

    陆文圭(约1252~1336年),字子方,幼颖悟,南宋咸淳初,年十八即以《春秋》中乡选。宋亡,隐居城东华士,号“墙东”,家居讲授。元帝数遣使驰币聘之,以老疾不果行,卒年八十五岁。陆氏博通经史百家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数等学,《元史》评论其“为人刚明超迈,以奇气自负”;“文圭为文,融会经传,纵横变化,莫测其涯际,东南学者,皆宗师之”。这样一位大学者长期定居华士讲学传道五十年,培养了大批文化和医学人才,为龙砂地区文化的发展和龙砂医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元代晚期该地区出了名医吕逸人,因治愈元代著名诗人王逢门人张叙的病,获王逢作诗相赠而留名青史。
, http://www.100md.com
    明代中后期吕氏数代均以医名闻世。祖吕夔,字大章,本姓承,依舅氏改姓吕。史载其“吴中大疫,裹药囊行,日治百家,活人无算,嘉靖年间,隶籍太医院”,“人以‘吕仙’呼之”。著作有《运气发挥》《经络详据》《脉理明辨》《治法捷要》等。子吕讲、吕读“医名俱如其父”。孙吕应钟、吕应阳继承家学,“曾任太医院吏目,善传禁方而变通,能望气色决生死”。吕应钟著有《葆元行览》、《治效单方》等书,其子吕梦征亦有医名。

    清初以姜氏最为著名

    清代初期,龙砂地区的医家以姜、叶两家世医,尤其姜氏最为著名。

    华士姜氏家传医学九世,历盛200余年。二世姜礼字天叙,生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卒于雍正三年(1725年),著作有《风劳臌膈四大证治》、《仁寿镜》、《本草搜根》、《春晖堂医案》等。文献记载其“岐黄之外,旁及玄功”,“名噪大江南北”,能预知死期;从其孙姜健临床善用三因司天方推测,姜氏之学为精于五运六气者。晚清同里名医瞿简庄(承淡安的老师)曾评论说:“天叙先生之医学弘博,有非时下所能望其项背者。”所著《风劳臌膈四大证治》曾入选全国中医院校四版教材《中医各家学说》,曹颖甫评其“旁征博引,参以己意,至为详审”;承淡安评其“阐扬经旨……抉奥发微,分疏清晰”,“理精辞约,非数十年之学力,曷克臻此哉!”。
, 百拇医药
    从二世姜礼、三世姜宗岳、四世姜健到五世姜大镛,“名噪大江南北,数百里间求治者踵相接。”

    姜健字体乾,临床重视运气学说的应用,善用陈无择“三因司天方”。据同时名医缪问记载:“吾邑姜体乾先生治病神效,读其方必多至二十余品,心窃非之。然人所不能措手者,投剂辄效,殊难窥其底蕴也。后登堂造请,乃出宋版陈无择《三因司天方》以示,余始知先生之用药,无问内外气血,每于司天方中或采取数味、或竟用全方,然后杂以六经补泻之品。故其方似庞杂而治病实有奇功。”文献记载“体乾游苏适居天士(指叶天士)同时比邻,凡有就叶诊弃之者辄为之治。一日见坠泪咨嗟者曰:‘势将奈何?’急询其故,知天士断其木叶落时定难飞渡。体乾即为之诊曰:‘病固急矣,勉为处方。’不特璧其诊资,并助以药资,嘱服十剂,果验。天士闻而骇曰:‘是谁能挽回斡旋与?’因知我华士有姜体乾公之医道。天士先生特来华士谒姜公,并谦曰:‘昔日有眼不识泰山,今特来请出山。’体乾下塌曰:‘余处穷乡,贫病者多,不能出。’乃款留而去。”

    乾嘉时期的龙砂地区已是医家汇萃,形成了名医群体,影响也远远超越了江阴及其周边地区。
, http://www.100md.com
    嘉庆元年(1796年),学者孔广居先生在《天叙姜公传》中说:“华墅(“华士”的旧称)在邑东五十里,龙、砂两山屏障于后,泰清一水襟带于前,其山川之秀,代产良医。迄今大江南北延医者,都于华墅。”光绪年间苏州医家姜成之收集到龙砂地区清代早中期的戚云门、王钟岳、贡一凡、孙御千、戚金泉、叶德培、姜学山、姜宇瞻、姜恒斋(姜健)九位医家的医案汇编出版,书名题为《龙砂八家医案》。可见这时龙砂医学的影响已引起当时的医学中心苏州医家的关注和重视。 (吴厚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顾植山 江苏江阴致和堂中医药研究所)

    

    晚清时以柳宝诒为代表

    到清代晚期,这块名医辈出的土地,孕育了一代宗师柳宝诒。与柳宝诒同时稍早的有名医吴达,稍后又涌现出张洵佳、曹颖甫、朱少鸿、承淡安等医学大家。
, 百拇医药
    柳宝诒(1842~1901),字谷孙,号冠群,人称“冠先生”,龙砂地区周庄镇人。清同治四年(1865年)考中第一名秀才。光绪十一年(1885年)以优贡入京,任正红旗官学教习,兼行医于京。士大夫以病求治,辄着手成春,声名渐显。后弃官归里,精研医道,数年间名声大振,江浙学子来归者甚众。柳氏著作存世者有《温热逢源》、《柳选四家医案》、《素问说意》、《惜余医案》、《柳致和堂丸散膏丹释义》等。另据光绪三十年刻本《江阴柳氏惜余小舍医学丛书目录》所列,柳氏著作尚有《疟痢逢源》、《评医琴川医家三种》、《梓贤医案十六家》、《清芬医案》、《鸿雪医案》等,均佚。1965年有上海张耀卿据《临证治验录》、《惜余医话》、《仁术志》3个抄本整理成《柳宝诒医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柳氏继承龙砂医学传统,重视对《黄帝内经》的钻研而有《素问说意》之作。所著《温热逢源》3卷,从六经究温病,强调“伤寒温热,为病不同,而六经之见证则同;用药不同,而六经之立法相同。治温病者,乌可舍六经而不讲哉!”其书又专论伏气温病,认为温疫病因乃寒郁热化,“所受之寒,无不伏于少阴。”邪伏少阴之说,深得《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的精髓。
, 百拇医药
    柳宝诒的学术思想,对龙砂及其周边地区的医家影响甚大。如江阴朱氏中医被称为“一门三杰”(朱少鸿、朱凤嘉、朱莘农),朱少鸿之子朱凤嘉在《论伏邪伤寒证治之概要》中就发挥了柳宝诒的伏邪思想,谓“伏邪为病,包括温暑”,“天下之病,孰有多于伏邪者乎?”朱少鸿之弟朱莘农的著名观点是“夹阴伤寒”,所论“盖缘先天少阴之素虚,偶一不慎,而寒邪直中虚处”;“足见少阴阴阳亏虚,寒邪才能深入。”与柳氏少阴伏邪说一脉相承。

    稍早于柳宝诒的名医吴达,字东旸,号澹园。他重视运气之学,其《医学求是》中云:“证之变化,随岁时而转旋”,并记述了许多实例来证明此说,例如:“若丙子秋,所见之证大都脉数、舌光、发热、少汗、干咳、喉痒、咽疼、口渴,一派秋燥,……盖丙子岁,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夏秋多旱,人与天地同气,故所见燥证极多。今岁丁丑,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夏秋多雨,暑令不热,秋病湿证居多。”吴氏在《运气应病说》中总结说:“惟就余迩年所历时证之多者,验之运气,往往相合。特因病以测岁气,非执岁气以求病也。”吴氏从临床实际观察谈对运气学说的体会,可谓实事求是而能活用运气理论者。
, http://www.100md.com
    稍晚于柳宝诒的张洵佳,字少泉,龙砂华士镇人,晚清优贡,博学精医,曾为徐世昌塾师,后以医名称著京师。晚年退归故里,慈禧骤病,由徐世昌举荐,被急电召赴京城为慈禧治病。1907年张洵佳病逝,徐世昌赠以“江藩宗师”匾额。子张宗曜承父业,亦有医名。

    桃李满天下

    柳宝诒重视传承教育,弟子达百余人,其中如薛文元、邓养初、金石如、吴晋丰等,俱成为医学名家。

    因柳宝诒的学生薛文元,再传弟子章巨膺及同乡晚一辈的曹家达、朱少鸿等俱悬壶上海,柳氏学术思想在近代上海中医界有重要影响。

    曹家达(1868~1937年),字颖甫,与柳宝诒同为龙砂地区周庄镇人。其父曹秉生“深通中医,家人患疾,从不延医,自家处方服药,无不霍然病痊。”曹氏从小受家庭熏陶,对当地龙砂医家的学术和临床故事耳濡目染,留下深刻印象。
, http://www.100md.com
    曹氏在学术上专宗仲景之学,善用经方;所著《伤寒发微》、《金匮发微》,推崇张志聪、黄元御之说,而张、黄两氏,皆以重《内经》、重运气而讲气化著名。从曹氏与龙砂医学的种种渊源,就不难理解曹氏这一学术特色形成的来由了。

    曹家达曾长期在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任教,并曾担任过教务长,教过的学生有秦伯未、章次公、陈存仁、严苍山、许半龙、程门雪、王一仁、张赞臣、王慎轩、丁济华、黄文东等,后均成为中医名家。

    薛文元(1867~1937年),名蕃,柳宝诒嫡传弟子,医名望重于上海,是上海市国医公会和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的发起创办人之—。1931年冬,上海中国医学院创办未久,濒临倒闭,薛文元受上海国医公会委派出任院长,使中国医学院出现空前的安定和兴旺,办学规模和社会地位、师资力量等都超过当时国内其它中医学校,因而被誉为“国医最高学府”。

    薛文元的入室弟子盛心如也长期在中国医学院任教,并担任过事务主任、训育主任等职。在薛文元、郭柏良任院长期间,中国医学院培养的学生成为著名医家的有朱良春、颜德馨、梁乃津、何志雄、陆芷青、董漱六等。
, http://www.100md.com
    柳宝诒的再传弟子章巨膺,一生从事中医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主要弟子有何任、王玉润、钱伯文、凌耀星等。

    章氏认为《伤寒论》是对《内经》理论的运用和发展,强调要在学好《内经》理论的基础上学习《伤寒》;在伤寒与温病的关系方面,章巨膺曾说:“在卅年前,我也片面地崇奉仲景,不同意叶、吴。”“崇奉仲景,不同意叶、吴”,恰是柳宝诒的观点,反映了章氏早期对柳宝诒学术思想的传承。尽管章氏后来对叶、吴的看法有所改变,但章氏仍强调温病属于伤寒的一部分,故章氏多据《内经》阐释《伤寒》,从《伤寒》而论温病;又曾发表《宋以来医学流派和五运六气之关系》一文,从五运六气的角度分析了中医各家学说形成的原因。章氏重视《内经》、《伤寒》和五运六气,不离龙砂医学本色。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和新中国医学院是解放前上海办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三家中医学校,那时《柳选四家医案》在上海中医界流传极广,几乎人手一册,这与曹颖甫、薛文元和章巨膺分别主持三校教务时的推介有一定关系。
, http://www.100md.com
    承淡安(1899~1957年),龙砂华士镇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针灸学家、中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承氏为龙砂世医,承淡安少从父学,后从同邑名医瞿简庄习内科,通内、外、儿各科,尤以针灸见长。承淡安为推广针灸事业,1928年始在苏州、无锡等地开办针灸教育研究机构,广收学员,抗战期间到四川仍坚持办学,20年间培养学生逾万,遍布海内外。弟子赵尔康、邱茂良、谢锡亮、陆善仲、孔昭遐、留章杰等均为针灸名家。1954年出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校长,该校师资班为全国各中医院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师资,被誉为中医界的“黄埔军校”,单被选派去北京的就有董建华、程莘农、王玉川、王绵之、颜正华、印会河、程士德、刘弼臣、杨甲三等,为北京中医学院的创办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医大师周仲瑛、张灿玾、班秀文等也都毕业于该校办的师资班。承氏著作颇丰,主要有《中国针灸学》、《铜人经穴图考》、《子午流注针法》、《针灸菁华》、《伤寒论新注》等。承氏重视子午流注,与龙砂医家重视五运六气的传统一以贯之。

    曹颖甫、薛文元、承淡安、郭柏良、章巨膺五位中医教育家对近现代中医教育的贡献巨大,影响深远。 (吴厚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顾植山 江苏江阴致和堂中医药研究所)

    

    , http://www.100md.com